三七——散瘀止血,消肿定痛
来源:未知 编辑:admin 时间:2019-03-27 16:59>>有问题直接咨询专家
参补气第一,三七补血第一,味同而功亦等,故称人参三七,为中药之最珍贵者。
——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三七篇
今天
给大家介绍一味中药药材——三七。

三七,中药名。主产于云南文山州,故名文山三七,又名文州三七,秋季花开前采挖,洗净,分开主根、支根及根茎,干燥。支根习称“筋条”,根茎习称“剪口”。
三七可治人体内外各种出血证,单用三七内服或外敷即有很好的止血作用,若配血余炭等药,则能增强止血化瘀之功;
若失血证属血热者,当配生地黄、白茅根、侧柏叶等药;
属阴虚血热者,当配墨旱莲、阿胶、龟甲胶等;
属虚寒者,可配山茱萸、仙鹤草、炮姜等;
属气虚失统而失血者,可配黄芪、党参、灶心土等。
性味归经
性甘、微苦,温。
归肝、胃经。
功效
散瘀止血,消肿定痛。

主治病证用于咯血,吐血,衄血,便血,崩漏,外伤出血,胸腹刺痛,跌扑肿痛。文献记载1、《本草纲目》:止血散血定痛,金刃箭伤、跌扑杖疮、血出不止者,嚼烂涂,或为末掺之,其血即止。亦主吐血衄血,下血血痢,崩中经水不止,产后恶血不下,血运血痛,赤目痈肿,虎咬蛇伤诸病。2、《本草求真》:专入肝胃。兼入心大肠。又名山漆。时珍曰。或云能合金疮。如漆粘物也。3、《本草从新》:散血定痛。治吐血衄血。血痢血崩。目赤痈肿。4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(1765年):人参补气第一,三七补血第一,味同而功亦等,故称人参三七,为中药之最珍贵者。
用法用量
3~9g;研粉吞服,一次1~3g。外用适量。
药方选录
1、吐血衄血:三七一钱,自嚼,米汤送下。或以五分,加入八核汤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2、小儿伤寒,百日内患壮热。用铁铧一斤,烧赤,水二斗,淬三七次,煎一半,入柳叶七片,浴之。(《圣济录》)
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县 ,历史上曾叫开化县,这里有特殊的水土条件, 生产的三七, 质量高, 疗效好。30多年来,为国家提供了近千万斤三七,占国内需要量的 70%左右,被人们誉为“三七之乡”。
在这里,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:三七 ,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三七仙子, 来到人间教人们种植的。有一天,三七仙子在地里劳动,突然有一只凶猛的大黑熊朝她扑来,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一位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, 一箭射死了这只猛兽。
卡相家很穷 ,妈妈患病多年 ,无钱医治。三七仙子为报救命之恩 ,对卡相说:“后山坡有一种草药,叶像我的长裙,枝似我的腰带,可以治疗阿妈的病。”卡相如其所说 ,果真找到了这种药,老妈妈吃了几次,病真好了。
后来, 卡相又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乡亲们的疾病。为表示感激 ,纷纷来到卡相家道谢,问这是什么药 ? 三七仙子笑盈盈地说 :“大家拿一株药数数看,叶有多少 ,枝有几枝 ?”经大家一数, 枝有三枝, 叶有七片。
一个聪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来:“三七 !”因而,“三七”这个名字就这样传下来了。

——三七
三七粉对患有骨病的人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
长期服用,可以活血化瘀,消肿止痛。
相关阅读:
- 核桃——补肾强骨、补益肾精还通便 03-23
- 药食同源——春挖蒲公英功效各不同,你 03-22
- 药食同源——桑树之中全是宝 03-21
- 药食同源——柑橘全身都是宝 03-20
- 药食同源之长寿之果——山楂 03-19
- 药食同源——黑豆补肾抗衰 03-18
转载请注明出处: